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咨询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知识 > 正文

玉米白斑病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玉米白斑病是近年新出现的玉米重大叶部病害,具有流行速度快、危害程度重等特点,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会影响叶鞘和苞叶,导致叶片早枯、植株早衰、果穗变小,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一、发病症状

  玉米白斑病在抽雄吐丝期从下部老叶叶尖开始显症,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其病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初期在玉米叶片上出现豌豆大小水渍状退绿病斑,随后病斑逐渐变为白色或灰白色,常被误认为除草剂要害斑。发病后期叶片上病斑可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萎,严重时整个植株枯死,果穗下垂。若遇适温多雨适宜白斑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和寄主品种,存在大面积流行的风险。

  二、流行条件

  玉米白斑病属气流传播流行性病害,是目前常见玉米叶斑病中症状发展最快的病害,7天可形成单个病斑,15-20天病斑即可扩展至全株叶片,30-45天可导致整株叶片枯萎死亡。高温高湿条件下,防治不及时,病势迅速扩展蔓延。白斑病病原菌可在玉米病残体存活,在杂草上寄生,是翌年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源。

  三、防控建议

  (一)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的条件,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科学施肥,防止后期早衰,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深埋,减少菌源数量。

  (二)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前)期及时喷施防治玉米白斑病对路药剂,减轻病害危害程度,控制其蔓延。推荐应急防治用药:苯甲·嘧菌酯、唑醚·氟环唑、唑醚·戊唑醇、丙环唑·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丁香·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嘧菌酯、氟唑菌酰羟胺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注意轮换交替使用药剂,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四、注意事项

  (一)安全施药。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范,作业时注意用药安全,避开晴热中午的高温时段(上午10点-下午4点),避免产生药害,遇风力大于3级以上或下雨天气,应停止施药。植保无人机施药需添加增效助剂,配药及作业过程中要做好个人安全防护,避免人畜中毒事件发生。

  (二)妥善处理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药包装要充分清洗三遍,减少残留,农药包装废弃物要带出田间,集中交回农药经营者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不得随意丢弃。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nszd/hlbe/202509/t20250926_279642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咨询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咨询网 t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