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咨询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土地知识 > 正文

兴安盟主要农作物夏季田管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9-29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 作者:佚名

  当前兴安盟玉米大部分处于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大豆处于初花期至盛花期、水稻处于拔节期、马铃薯处于块茎形成期,这个时期至作物成熟前,做好田间管理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田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秋季的粮食产量。为确保秋粮再夺丰收,单产水平稳步提升,现结合兴安盟当前农业生产实际,提出主要农作物夏季田间管理指导意见。

  一、玉米田间管理

  (一)中耕培土

  对于长势较弱的玉米地块,应在拔节至小喇叭口期进行中耕培土。深度以8-10厘米为宜,起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控制杂草生长、防止倒伏的作用,对于雨后出现土壤板结的地块,要及时中耕破除板结,增强土壤透气性。

  (二)施肥管理

  1.中耕追肥:在拔节至小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以满足玉米对养分的需求,促进穗分化。对于没有滴灌条件或苗情较弱的地块可适当增加追肥量。

  2.随水滴肥:有滴灌条件的地块采取随水滴肥方式进行精准施肥,一般在拔节至抽雄吐丝期随水滴肥3次,每次滴施尿素6-8公斤/亩;灌浆期和乳熟期每次随水滴肥3-5公斤/亩。

  3.叶面喷肥: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块,玉米生长后期可进行叶面肥喷施。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喷施2-3次,每次喷施间隔7-10天,有效防止玉米早衰,促进籽粒成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兼顾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

  (三)水分管理

  1.灌溉: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是需水临界期,对水分反应敏感,此时期若遇干旱,应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建议在玉米拔节至乳熟期,视田间降水程度结合追肥滴灌5-6次,每次灌溉量为20-25m³/亩。

  2.排水:兴安盟夏季降水较多,要注意田间排水。雨后及时清理沟渠,排除积水,防止田间长时间积水导致根系缺氧,影响玉米生长,甚至引发病害。

  (四)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大、小斑病:抽雄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单株病叶率达20%时进行防治,每亩用1000亿枯草芽孢杆菌30克或43%戊唑醇30克或18.7%丙环·嘧菌酯50-7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

  玉米北方炭疽病:坚持预防为主、防治关口前移的原则,在发病初期或玉米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采取科学防控措施,及时开展应急防控和统防统治。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氟环唑+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杀菌剂配合喷施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同时加入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混合施用;也可选用生物制剂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或枯草芽孢杆菌与戊唑醇或咪鲜胺混用,发病较重的地块一般要防治2-3遍,每次间隔7天左右。

  2.虫害防治

  玉米螟: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的物理防治和投放赤眼蜂卡的生物防治。

  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双斑萤叶甲:采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1500倍液或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喷雾防治。

  二、大豆田间管理

  (一)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能够有效防止大豆植株倒伏、保持田间土壤通透性、促进根系发育、增加侧根数量,以达到稳产增产的目的。中耕培土在大豆封垄前进行,中耕深度以5-8厘米为宜。

  (二)施肥管理

  1.中耕追肥:对于基肥不足或大豆苗情较弱的地块,在大豆分枝期结合中耕每亩追施尿素5-7公斤,促进大豆植株生长。

  2.叶面喷肥:在大豆开花结荚期,使用0.5%的尿素溶液+0.05%-0.1%的钼酸铵叶面肥叶面喷施2-3次,或每亩使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2-3次,能够有效促进大豆开花结荚,提高大豆结荚率和粒重。

  (三)水分管理

  1.灌溉:大豆开花结荚期是需水高峰期,应保持田间水分供应。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时,要及时灌溉。可采用滴灌、喷灌、或沟灌等方式,尽量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土壤板结。

  2.排水:大豆耐涝性较差,兴安盟夏季雨水集中,要及时做好排水防涝工作。确保田间沟渠畅通,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引发病害。

  (四)防高温热害

  大豆开花适宜的温度为25-28℃,如气温长时间维持在33℃以上,会导致大豆不开花或落花落荚,影响产量。如出现来连续高温天气,应及时对田块进行灌溉,降低田间温度,最好采用喷灌的方式,降低大豆叶片和植株温度,防止发生高温热害。

  (五)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根腐病:发病初期,用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隔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

  霜霉病:发病初期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2.虫害防治:

  大豆食心虫: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兑水25-30公斤叶喷施防治。

  双斑萤叶甲、草地螟:实行统防统治,及时铲除田边、地埂杂草,破坏其生长环境。危害发生时用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兑水25-30公斤叶喷施防治。

  三、水稻田间管理

  (一)水层管理

  1.分蘖期:水稻移栽后至分蘖期,应保持3-5厘米浅水层,以提高水温、地温,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当水稻分蘖数量达到预期穗数的80%-90%时,应进行排水晒田,起到促进根系深扎、防止后期倒伏、控制无效分蘖的作用。

  2.孕穗至抽穗期:此时期是水稻需水关键时期,应保持深水层,确保水稻对水分的需求。如遇高温天气,可适当加深水层,以调节田间小气候,减轻高温对水稻的危害。

  3.灌浆结实期:灌浆结实期采用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即灌一次潜水,待水自然落干后,再灌下一次水,保持土壤湿润,起到养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千粒重的作用。

  (二)施肥管理

  1.分蘖肥:在水稻移栽7-10天,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2.穗肥:在水稻拔节孕穗期,追施穗肥,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有效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一般亩追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2-3公斤。

  3.粒肥:在水稻齐穗后,进行叶面肥喷施,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有效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三)病虫害防治

  稻瘟病:在叶瘟及穗颈瘟发病初期选用40%稻瘟灵乳油1000倍液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负泥虫:选用1.8%阿维菌素乳油每亩50-75毫升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每亩2-4克喷雾防治。

  四、马铃薯田间管理

  (一)中耕培土

  在马铃薯幼苗期至现蕾期,进行2-3次中耕培土。第一次在马铃薯出苗后进行中耕,以达到疏松土壤、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第一次中耕10-15天后进行第二次中耕,起到加厚土层、促进匍匐茎生长的作用;第三次在马铃薯现蕾前进行中耕,此次中耕要进行高培土,培土高度8-10厘米,能够起到为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提供空间、防止块茎外露的作用。

  (二)施肥管理

  1.追肥:第一次中耕前,将追施的复合肥用施肥机撒到田里,水溶性肥料(尿素、磷酸一铵、硝酸钾等)结合滴灌输入。追肥以少量多次为佳。滴灌输肥时,根据滴灌时间,按2:5:3划分清水、肥料、清水的滴灌时间。

  2.叶面喷肥: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可进行叶面喷肥。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尿素100克,兑水30公斤叶面喷施,一般喷施2-3次为宜,可有效防止马铃薯早衰、提高块茎产量和品质。

  (三)水分管理

  1.播后灌水:播种到出苗约需25~30天。当种薯芽条长至1~2㎝时即开始灌溉,灌溉量要使土壤湿润深度达到15~20㎝。依据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决定灌溉次数。

  2.苗期灌水:苗期大约经历15~25天。此时期每次灌溉量应使土壤湿润深度达到20~25㎝,并保持此土壤湿润深度。

  3.块茎形成期灌水:现蕾到开花期约需20~30天。此时期每次灌溉量应使土壤湿润深度达到25~30㎝,并保持此湿润深度。

  4.块茎膨大期灌水:该期一般持续15~22天。此时期每次灌溉量应使土壤湿润深度达到40~50㎝,并始终保持此湿润深度。

  5.淀粉积累期灌水:该期一般持续25~30天。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即可,灌溉湿润深度40~50cm。

  杀秧前应使土壤水分逐步降至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沙性土收获前一周停水,较为粘重的土壤收获前10~15天停水。

  (四)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

  晚疫病:在马铃薯现蕾至开花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药剂选择内吸治疗剂和保护剂同时使用,防治药剂可选用烯酰吗啉、氟噻唑吡乙酮、丁子香酚、噁酮·霜脲氰 、氟菌·霜霉威、霜脲·嘧菌酯、嘧菌酯、氟菌·霜霉威等药剂。一般喷药6-8次,每次间隔5-10天。

  早疫病:早疫病防治可选用苯甲·丙环唑、嘧菌酯、啶酰菌胺、烯酰·吡唑酯、苯甲·嘧菌酯 、噁酮·氟噻唑等药剂。施药间隔根据降雨量和所用药剂持效期决定,一般间隔5-10天左右。喷药后4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植株长势较弱早疫病严重的地块,可增施2次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疮痂病:严重的地块,可滴灌1次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

  黑胫病、环腐病、青枯病:可选用噻唑锌或噻霉酮等药剂滴灌或喷淋2-3次。

  2.虫害防治

  马铃薯块茎蛾:成虫期在前期采用食诱剂、性诱剂、灯光诱杀等理化诱控技术,控制成虫数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卵孵化盛期至二龄幼虫分散前的药剂防治,可选氨基甲酸酯类或拟除虫菊酯(或与其他生物农药混合使用)进行叶面喷雾。


原文链接:http://nmt.nmg.gov.cn/yw/nszd/xam/202507/t20250729_27663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咨询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咨询网 t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