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土地咨询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时政焦点 > 正文

一份节目单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2025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秋在包鸾”主题游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2025-10-21 来源: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作者:佚名

  10月17日,“大地欢歌 乡约四季”2025年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示暨“秋在包鸾”主题游活动在丰都县包鸾镇举行。上千村民齐聚,看文艺节目,听家乡故事,品家乡文化。

  这个“国字号”活动为何青睐包鸾镇?“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节目单里。”包鸾镇宣传委员蒲涵修说,活动主要有“劳动之歌”“乡村之歌”“丰收之歌”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编排了浓缩着全镇发展故事的文艺节目,村民们亲身上台演绎,回顾曾经的奋斗故事,也憧憬着美好未来。

  荒山变景区

  农文旅飞速发展

  在“劳动之歌”篇章中,最有看点的节目是《砍柴歌》,该节目讲述了创业者带领村民在石头缝里刨土种树,把荒山变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石里红枫的故事。

  当前秋意渐浓,石里红枫景区微微泛红,不少游客漫步其中,享受自然风光,热闹不已,十年前,这里却是一片萧条。

  “景区位于飞仙洞村,2015年,村子被列为市级贫困村,村民都搬走了,一万亩山地大面积石漠化,荒凉无比。”包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彭瑞华说,2016年,包鸾镇通过招商引来投资方,对荒山进行开发。但村子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路不通,水也紧缺,开发何其艰难。

  “当时创业者孙宝华带领村民肩挑背扛,缺水就修水池,路不通就修路,并结合环境优势,大面积种植红枫,引入海棠、樱花、猕猴桃,环境得以变美,吸引不少人‘打卡’。”彭瑞华说,如今飞仙洞村的1.1万亩荒山得以绿化,其中红枫占4000亩,随着基础设施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村子焕发新生机。今年1-8月,石里红枫实现综合收入1200万元。

  放眼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也正加速前进。“我们深入挖掘旅游基础资源,建设了高山蔬菜基地、铜矿山红色研学基地、金竹寨山地运动公园、丰收馆、包鸾坝环形路等。”蒲涵修说,围绕秋色、丰收、田园等元素还搭建稻田摸鱼、田间课堂、稻田渔歌、田间影院等活动场景,每年千亩油菜花和彩稻景观吸引超万名游客前来打卡。

  包鸾镇还与京东、游侠客、沐枫等30家旅游公司、物流企业达成合作,培育了稻田摸鱼、凤凰台祈福、玉带山徒步等5个精品旅游项目,设计“锶乡有礼”礼盒,搭配锶乡米、硒锶豆、桂花酒等组合形成四大伴手礼,创新推出包鸾竹编等2款特色文创产品,不断丰富游客体验。

  “我们还制定了农房改造民宿标准,陆续推出石里红枫、飞鸾稻香居、春分小院、1号民宿等精品民宿,农户通过农房变客房年增收超20万元。”蒲涵修说,当前包鸾还在创建市级旅游度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

  月月有活动

  群众文化生活多样

  在“乡村之歌”篇章中,非遗节目《竹织》获得诸多好评,在演员的舞蹈中,那段发展故事逐渐浮现——1952年,包鸾竹席工艺社成立,让分散工匠抱团发展,1956年,包鸾竹席获得全国工艺品展销会二等奖,这门传承300年的手艺如今越做越精,还被设计成文创产品。

  “这样的节目还有很多。”彭瑞华说,全镇有许多民间艺人,他们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并自发成立了二十多支民间乐队,闲暇时间,不少人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文化生活丰富。在此背景下,全镇文化活动发展有了一片沃土。

  每个月,包鸾镇都会集中组织开展活动,例如“打闹草”,它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民间山歌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所干农活、所见事物等为素材,见物说物、见人说人、见事说事,一人领唱、多人附和、锣鼓伴奏,节奏明快、场面热闹。包鸾通过这种方式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包鸾发展故事,群众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

  “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文化供给,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修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包鸾人民桥;建成集服务群众、活动议事、矛盾调解、文化展示、产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新丰书院,设置‘村民墙’,每年开展颁奖进堂活动,激发村民崇德向善;去年开展非遗竹席编织培训、农耕文化体验等活动128场,惠及村民3000余人次。”蒲涵修说,他们还组织“村晚”、村运会等群众性活动,常态化开展“厨艺、洁艺、柴艺”大比拼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除了提供文化服务,我们还发动村民参与其中。”彭瑞华说,结合全镇发展情况、个人生活,他们鼓励村民为家乡写歌,目前全镇13个村居共创作了16首村歌,例如包鸾村《包鸾风情》中的歌词就提到“我家乡在包鸾村,春是春来秋是秋;七月十五吃火龙果啊,八月初有阳光玫瑰。”火龙果与阳光玫瑰正是村内的支柱产业,大家在创作中加深了对村情的了解,也丰富了文化生活。

  品牌产品频出

  产业发展特色鲜明

  此次活动的“丰收之歌”篇章中,一场别出心裁的T台走秀赢得一片呼声,村民们手持锶乡米、硒锶豆等特色产品,自豪地向全镇人民、来往游客展示。这些农产品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富锶、硒。

  秘密就藏在距离舞台几公里的大山下,源源不断的清水正从飞仙洞、浑洞、老龙洞等溶洞流出,经检测,溶洞水的锶含量为2.8mg/L左右。

  借助这一富锶水源,包鸾镇农业发展得以提速。例如,包鸾镇专门对镇内的稻米进行了检测,其中含有微量锶元素,营养价值高,随着高标准农田整治的完成,包鸾镇场镇周围各个村实现连片的田地有5000亩左右,为提高生产效率,包鸾镇统一了秧苗品种、统一育苗,确保稻米品质,还计划建设水稻烘干房,补全加工环节。

  “利用富锶这一优势,我们还打造了‘飞鸾富锶米’这一品牌,大米知名度显著提升,一上市就全被抢购。”包鸾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湛敏说,粗略统计,5000亩连片稻田年产值超700万元。

  不止于此,包鸾镇还利用富锶水源发展了水产养殖,全镇渔业年产量达875吨,产值超3000万元。利用富锶鱼,包鸾镇还研发出包鸾鲟龙十三花,包括芥末龙衣、红烧龙尾、椒盐龙骨、鲟龙刺身等13道菜式,广受欢迎,赋能文旅发展。

  今年5月,丰都县包鸾山泉水建设项目(一期)也正式落地,项目占地约25亩,预计10月投产,年产5万吨水,销售额预计达6亿元,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

  “目前全镇已经初步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矩阵,村民、游客不仅能在镇内玩得开心,也能吃得尽兴。”蒲涵修说,接下来包鸾将继续深耕农业,做大、做强基础,同时加强与文、旅联动,完善产业链条,丰富业态,让包鸾镇成为更多人生活、旅游、置业的首选地。(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传勇)


原文链接:http://nyncw.cq.gov.cn/zwxx_161/mtbb/202510/t20251021_150979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土地咨询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土地咨询网 tdzx.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
客服QQ:87110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