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富源县:“5+5”紧密型利益联结共同体,带动50万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16477元增长到2024年20116元,增长22.38%。这是曲靖市富源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苦干实干交出的“成绩单”。
过渡期以来,富源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探索5条路径,聚焦5类群体,分层分类推进产业、企业、就业、帮扶工作,持续拓宽增收渠道,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链条式发展,支柱产业延链强链促增收
“富源魔芋”和“大河乌猪”作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是富源农业产业的两大金字招牌。富源县以“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精品”为思路,出台联农带农奖补政策,投入资金3.5亿元,扶持9家魔芋产业龙头企业、33家乌猪产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有效反哺农民增收。
目前,全县已培育魔芋加工企业80余家,建成40余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研发30余种系列产品,2024年销售额达8亿元,“富源魔芋”品牌价值评估超12亿元。
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魔芋专业化交易市场,入驻企业122家,带动营销户1036户,从业人员3160人,年平均吸引省内外客商3万余人次,交易量20余万吨,占全国魔芋交易量的近50%,形成的“富源指数”直接影响全国市场价格。全县2.6万户7.8万人种植魔芋超12万亩,千亩连片基地2个,百亩连片基地12个。
同时,富源累计投入1.8亿元建设大河乌猪核心种群场,推动产业从“卖鲜肉”向“卖品牌”转型。采取“农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4个乡镇建设9个大河乌猪养殖示范村,8家加工企业开发出40余种生鲜产品、50余种深加工制品,预计2025年实现产值30亿元,富源10万余群众依托魔芋和乌猪产业端上了“致富碗”。
订单式捆绑,新型主体带动散户抱团发展
富源县聚焦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主管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种养协议,企业提供低价种苗,并保价回收产品,合作社负责管理、技术指导,有效解决“卖难”和价格波动问题。
在中安街道莲花社区,养殖户李亚林介绍,公司以成本价提供仔猪,按保护价回购,每头猪利润不低于600元,既解决了养殖户在养殖技术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又确保养殖户有稳定的收益。带动420户散户饲养乌猪2300余头,户均增收3500元。
今年8月,全县4万余亩万寿菊进入采摘期,企业以每公斤1.2元保护价收购,预计1.7万余种植户户均增收6800元以上。企业负责技术、市场,农户负责种植,“单打独斗”成了过去式,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与企业一起“抱团发展”。
点单式派工,促进留守群体灵活就业
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县、乡务工平台和村级劳务服务站高效协作,建立劳动力就业意向台账,动态更新县内企业用工需求,精准高效匹配用工岗位。
富源亿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县城设总厂,乡镇设分厂,家庭设作坊”模式,带动140人实现就近就业。老厂镇同妍服饰加工厂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开展8场用工宣传,推荐27名熟练工进厂,目前吸纳56名本地劳动力就业。“建厂是小事,招工才是大事,政府开展用工宣传,为服装厂解决了后顾之忧。”富源县老厂镇同妍服饰服装加工厂负责人李安龙说。
富源县通过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技能培训—岗位精准匹配”闭环机制,精准开展技能培训,让本地劳动力“持证上岗”。全县依托本地企业用工需求,帮助16.8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县内稳定就业。
开发式帮扶,助力弱半劳力多元增收
“因为腿有残疾,出去打工不方便,现在家里有事可以把材料拿到家里做,每个月还能挣到3000元左右。”在富源亿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上班的胜境街道后矿社区居民张小丽说。
针对弱劳力和半劳力群体,富源出台多项奖补政策,因地制宜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小手工、小买卖、小旅游、小电商、小作坊“七小”庭院经济,带动1574名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户均增收500元。
十八连山镇谷子地合作社发展烤串、麻辣串代加工业务,带动70余名弱半劳力就地就业。富村镇投入110万元改造农贸市场,引导9户弱半劳力农户开设小餐馆,凭借一道“小炒肉”年吸引10万人次品尝,户均年增收4万元。
针对就业发展困难群体,在全县开发了3861个乡村公益性岗位,为脱贫人口、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了增收保障。
托管式兜底,拓宽无劳力群体增收渠道
对无劳力人口,富源在保障转移性收入、捐赠收入、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红的基础上,发动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托管代管、代种代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开辟多元增收路径。
利用无劳力户的长期闲置房,采取租赁、资产代管方式,由第三方进行规划设计,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休闲山庄等,以“村房短住+旅居康养+沉浸式体验”模式推出旅居产品。
竹园镇乐乌村委会玛依咱村改造闲置民房推出旅居民宿,吸引40余户旅居客入住,盘活闲置资源。随着“村房短住”旅居模式的推广,目前全县已盘活120间闲置房屋,户均增收2000元。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将无劳力户土地委托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机械化耕作,已间接带动180户无劳力户户均增收3000元;通过流转260户无劳力户土地720亩,户均增收1500元。
从产业延链强链到抱团发展,从灵活就业到旅居康养,富源县以“5+5”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扎实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记者:隋鑫 通讯员:郭燚 金得云)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5/zhoushilianbo-new_1016/142205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0-07-15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5-13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4-01-12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0-05-13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4-28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3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4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8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热门资讯
2020-07-15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5-13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4-01-12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0-05-13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4-28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3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4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8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1-06-23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