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30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动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提案)
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30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动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提案)
施学雷委员:
感谢您对江苏海洋发展的关心,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江苏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海洋经济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抓好抓实创新示范、运行监测、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海洋经济运行总体保持稳健发展态势,新动能持续成长。初步核算,2022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9046亿元,同比增长7.4%,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67.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989.6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41.6%和55.2%,三产占比持续提升。从具体行业来看,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34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7%;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557.5亿元,比上年增长9.0%;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417.2亿元,比上年增长6.1%;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增加值1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7.9%;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增加值17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各个海洋相关行业均实现较快发展。从时间维度来看,2018年以来,海洋经济年均增长7.5%,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省高质量发展中的“蓝色动力”持续增强。
二、海洋产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整体来看,我省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传统海洋产业稳步转型升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船舶工业和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均超过20%。
海洋主导产业韧性良好。海洋交通运输业平稳增长,2022年沿海沿江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6亿吨,同比增长2.1%,规模位居全国第一;集装箱吞吐量达2273.2万标箱,同比增长8.3%;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全国占比20%,稍落后山东位居全国第二。海洋船舶工业稳步复苏,三大造船指标一增一平一降,占全国市场份额连续12年总体保持领先,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全国占比24%,排名全国第一。海洋渔业提质升级,2022全省海水养殖产量92.9万吨,同比增长5.4%;海洋捕捞产量42.1万吨,同比增长1.9%。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二期项目在射阳县开工,投资总额达61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在国内率先拥有全自动智能卸货码头。2022年实现渔业增加值2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全年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产量合计135万吨,比上年增长4.3%。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海洋电力业加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1183.5万千瓦,全年海上风电发电量达300.9亿千瓦时,均位居全国前列。全球最长风电叶片SR260在盐城下线,叶轮直径达到260米。海工装备产业持续壮大升级,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建造的世界最大天然气处理浮式储卸油平台竣工,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高36米、内外臂总长26米的液化天然气卸料臂,在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正式投用,实现关键设备国产化再进阶。2022年实现增加值253.4亿元,同比增长12.0%,全国占比33%,领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制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增势良好。全年实现增加值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海水淡化能力不断提升,海水利用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实现增加值19.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全年海水淡化产量达2.5万吨,比上年增长5.4%;海水直接利用量108.9亿吨,比上年增长5.7%。
三、海洋科技创新水平逐步提升
海洋科技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持续增强。聚焦北斗导航、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前沿方向,支持中船716所、702所等单位开展关键技术攻关3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创造了10909米的深海载人深潜新纪录,自主生产研制的海上浮式储卸油平台入选“大国重器”。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积极进展。聚焦高技术船舶、深远海关键装备、海洋工程用关键材料等领域,开展1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投入财政经费超2亿元,带动企业新增投入18亿元。江苏海洋大学、南通大学、盐城工学院等12家涉海高校院所、23家涉海企业,发起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集聚创新资源。涉海设备制造和涉海材料等产业链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强。国产船用主机等配套设备装船率持续提高,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板实现国产替代,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国产化率由不足50%提高至90%以上。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加速建设。推动深海技术太湖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并建设连云港分中心,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在连云港市挂牌成立,围绕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装备技术、海洋电子信息技术三大领域,打造全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沿海集团牵头成立江苏海洋生物资源创新中心,开展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新建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南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与技术发展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四、海洋发展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健全
海洋经济管理和统计监测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在全国率先将海洋经济管理和统计监测由沿海设区市延伸覆盖全省13个设区市,实现了职能、队伍和统计监测业务省域全覆盖和省市县贯通。全省所有设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均明确海洋经济管理职责,南京、泰州、常州等沿江设区市增挂海洋经济处牌子,落实海洋经济管理、统计、监测、评估等工作任务,做到专人专岗、专岗专责。推进实施《海洋经济调查统计制度》《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等,编制形成《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制度》并报省统计局印发实施,统计监测范围从沿海三市拓展至全省所有设区市,统计监测范围有效拓展,评估核算体系更加完善。
重大事项服务保障机制持续健全。聚焦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进行专项攻坚突破,协调推动解决沿海三市发展难题。主动向沿海三市征集现阶段亟需省级层面支持协调的重大事项44项,涉及省级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沿海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省有关部门联合提出支持措施,并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形成答复意见印发实施,清单化推进支持措施落地落实,切实帮助地方解决发展难题。
政策规划引领发展作用持续发挥。开展《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实施情况评估,在重大项目用海保障、金融信贷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试点示范等领域均取得积极进展,《条例》整体上得到有效贯彻实施。支持沿海沿江十个设区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印发实施,全国首创构建起全省域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扎实推进海岸带规划编制,完成陆海功能协调、空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等十个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强化与省市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加密与相关厅局与沿海市县沟通对接,持续优化产业、生态空间布局,强化重点项目用海支持,充分考虑未来发展和保护需求,编制形成《江苏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指引和保障。
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作用逐渐凸显。编制印发《江苏省“十四五”金融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沿海地区实际,强化金融对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支持沿海地区围绕海洋经济创新金融服务,大力支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强化平台赋能,加大沿海地区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发挥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有效整合政府扶持政策、涉企信用信息、综合征信信息、企业融资需求等,推动普惠金融政策、产品直达基层,为沿海地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2022年全年帮助沿海地区3万余户企业获得授信2380亿元。强化直接融资,支持沿海地区对接资本市场。举办苏北片区企业上市专题培训班,推动沿海地区企业加快上市步伐,2022年沿海三市新增上市公司6家,累计募集资金79亿元。
五、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一)海洋资源禀赋整体一般
海洋资源禀赋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整体来看,我省海岸线以淤泥质海岸为主,沿海地区海拔普遍在五米以内,近海海域水深普遍较浅,海岛26个,沿海滩涂面积3839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从产业发展角度具体分析,我省海洋以浅海和滩涂为主,沿海港口和航运交通基础相对一般;可开发旅游的岛屿仅有连岛等个别岛屿,宜开发旅游的砂质海岸也仅连云港拥有少量,沿海三市除连云港外主城均与海洋相隔较远,海洋旅游资源整体较少,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管辖海域特别是可利用农渔业区面积相对较小,优质渔港数量较少,深海养殖、捕捞等基础相对较差,海洋渔业发展空间受限。可以说,要不是拥有独特的长江黄金水道和深水岸线资源,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以及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等配套基础设施,我省整体海洋资源禀赋可以说非常一般,但这就是现实,我们也无法回避,只能以此为基础,趋利避害、锻长补短。
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4%、7%、13%,排名分别为第9、第7、第3位(从全国来看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为海洋产业前三,另一为海洋交通运输业,三者合计占比八成左右)。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很快,但是仍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
此外,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业增加值为1975亿元,从体量看,远低于广东省6159亿元、山东省2840亿元、上海市3011亿元,与福建省、浙江省基本持平。海洋上游相关产业、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增加值达3655.9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40.4%,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4%、9%,在全国分别排名第4和第6位,在主要海洋大省中排名靠后。
因此综合来看,在最重要的三大海洋产业中,我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好(但较大程度依赖长江),而海洋旅游、海洋渔业发展则受限于资源禀赋发展较慢,海工装备和船舶制造在全国排名最靠前、但总体规模依然不够大,海洋工程建筑与第一的浙江差距较大。在海洋科研教育和海洋公共管理服务业,以及海洋上游相关产业、海洋下游相关产业等其他领域(合计占比62.3%)也多与其他海洋大省差距较大。
(二)海洋城市能级相对较低
一方面,区位优势不显。沿海三市除连云港外主城均与海洋相隔较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因海而生、因海而发展的城市,在沙滩、海岛、饮食、历史文化及建筑等旅游资源方面相对比较欠缺,与上海、青岛、厦门、宁波等城市相差较大。另一方面,政治能级不显。城市等级所代表的政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城市聚集更多的资源、提升发展能级,目前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地区大多都是副省级以上城市,城市等级较高。此外,我省沿海三市整体发展水平相对欠缺,GDP等代表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在全国沿海城市中排名靠后,在省内也是较为落后,较难承担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担。
(三)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
我省适应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科研教育机构和海洋科技创新人才缺乏,政府及企业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创新发展。目前我省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海洋科研机构数在沿海省份中位列第10位,海洋科研机构研发人员数量在沿海省份中位列第7位,整体排名较低;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较为分散,海洋产业的相关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比较弱,多数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难以突破;海洋创新平台数量不足、功能单一、缺乏需求对接机制,成果转化率不高,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脱节较为明显,海洋科教资源亟待整合和提高。
(四)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从总量上看,2022年,我省海洋生产总值9046.2 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6%,远低于广东(19.1%)、山东(17.2%)等地,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江苏也几乎是全国沿海最低,占比7.4%(仅高于河北),其他主要沿海省份也都在13%以上甚至超过20%。从省内来看,沿海三市海洋生产总值也仅占全省的一半左右,可以说我们的海洋经济发展还很不充分。从质量上看,海洋产业发展存在突出短板,船舶海工装备总装制造优势突出,但基本处于产业链下游和终末端,关键核心配套替代率较低;海洋交通运输业港口集聚效应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依然存在,货物吞吐量大,但货物周转量不高、集装箱运量占比低,多是挣“一起一吊”的辛苦钱;海洋信息技术产业虽有少量突出企业,但总体偏弱,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产业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核心竞争力不强。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整体上来看,江苏近些年海洋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海洋产业、科技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离江苏经济大省地位、离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相比尚存在不小差距。展望未来,需要立足于现有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持续发力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全力锻造长板、补足短板,推动沿海城市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全省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长三角海洋经济协同发展。编制印发《江苏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2021-2035年)》,依托海岸带地区海港、空港、陆港建设,促进跨江融合,承接上海、苏南地区辐射,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畅通南北两个出海口和淮河出海通道,统一规划省域内港口开发,以推进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临港产业规模化布局为重点,做好用地用海功能管控与时序协调。落实《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全国沿海海洋经济整体布局,重点推进长三角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参与构建以上海为龙头、以大通州湾、浙江杭州湾大湾区为南北两翼的长三角大湾区建设,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从双“V”型向“W”型拓展升级,打造世界级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加快江苏沿海地区与上海等地区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跨江融合,吸引要素资源跨江北上,协同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城市群。
二是构建完善海洋产业链体系。充分发挥江苏制造业大省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兴海,促进临港特色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海洋经济向新兴领域迈进。以培育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特色品牌产品为重点,优化升级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文旅休闲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高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等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居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布局超深水平台等高端海工装备、豪华游轮等高技术船舶制造集群及产业园区,支持骨干船舶、海工装备等企业围绕深海探测成套装备、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点产业链不断强链补链。聚焦海洋新兴产业板块,通过加大资金补助、强化创新奖励等方式,加强省级财政支持、政策支撑,征集、储备、扶持一批海洋新兴产业项目、重点涉海企业、重点园区平台,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持续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行动,围绕海洋科技前沿领域,部署一批处于国际前沿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着力解决前沿性原创性科学技术问题,培养和打造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海洋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团队。瞄准海洋调查监测、海洋预警预报等领域,部署一批前瞻性技术研发项目,集中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快形成海洋科技创新先发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好各类产业联盟作用,攻坚“卡脖子”技术环节,完成技术的规模化应用落地。聚力打造标志性海洋科技创新重大科技平台载体,积极支持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承担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深海空间站”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大力推进省级涉海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科技创新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国家级海洋科研机构在江苏落户,强化海洋科研院所建设,鼓励重点高校建立海洋学院及相关专业,支持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打造海洋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
2023年6月16日
|
|
| 当前访问量: |
原文链接:http://zrzy.jiangsu.gov.cn/gtxxgk/nrglIndex.action?type=2&messageID=2c908254893eaff001893ee362ac002c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加入
2020-07-15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5-13
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
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4-01-12
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0-05-13
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4-28
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3
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4
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8
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热门资讯
2020-07-15
江西天皓房地产有限公...
2020-05-13
致上饶市政府陈云市长...
2020-05-13
致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张...
2024-01-12
致沈阳市市纪委书记、...
2020-05-13
致上饶市委马承祖书记...
2020-04-28
土地性质:一定要辨别...
2020-04-23
圈地千亩国际健康峰会...
2020-04-24
农村土地新政策,抛荒...
2020-04-28
黑土地“金豆子”鼓了...
2021-06-23
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政...






